赢战2007--激活摩托车产业市场生机(一)

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12-01-18

( 2007年1月19日 )
赢战2007--激活摩托车产业市场生机(一)
   06年摩托车国销市场销量的持续走低,使很多企业经营恶化,举步维艰。
    一、从行业看摩托车前景
    中国摩托车产业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行业发展一直坚挺向上,摩托车业从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市场保有量从1993年的300万辆猛蹿至1999年1100多万辆,摩托车厂家也一举增至400多家。此后,行业进入洗牌阶段,各大厂家参与竞争的手段、招数眼花缭乱、层出不穷。各大品牌的市场表现和市场反应也是激烈动荡、充满变数。价格、政策成为竞争的主要手段。加上各地的限摩以及禁摩法令纷纷出台,行业利润大幅缩水,摩托车企业亏损面上升,这一切将摩托车行业推向了低迷状态。到2004年行业生产目录企业就只有133家,06年行业生产目录企业减少到104家。但从2006年上半年市场表现看,消费者逐渐理性和成熟,品牌消费意识进一步增强,摩托车行业的竞争已经由最初单纯的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发展到品牌的竞争,“品牌时代”已经到来。面对这种状况,绝大部分行业人士都认为这是摩托车行业十几年来不规则、无序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行业理性回归的一种初期表现。随着市场的逐步净化,前期一些制约销量上升的因素(宏观规范整治、城市禁限摩、燃油上涨以及电动车和微型汽车销售扩张等等)对摩托车行业的发展制约影响都会慢慢的消退。因此,摩托车在中国未来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仍会是一个大产业,市场的现状也证明2006年还是有一些销量基数较大的品牌在市场上仍然表现强劲,销量还在增长。
    二、06年摩托车市场状况
    过去的一年,用一句话讲,各大品牌市场竞争日趋理性、市场运作总体表现平淡,国内摩托车市场整体态势波澜不惊。
    1、消费者分流
    06年表现最为强劲的就是电动车对踏板车和弯梁车市场份额的抢夺,使得摩托车消费群体出现了分流。由于电动车消费环境十分宽松,不用上牌、使用方便、便宜、不用考驾照、能进入市区等因素,是促成一些踏板车、弯梁车的潜在消费者选择购买电动车的主要原因。同时,虽然电动车经营利润低,但是上量多、资金周转快,所以各级市场除摩托车商家经营电动车外,还存在大量的单独电动车经营网络。
    另外由于摩托车过重对农村市场的依赖,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大量的农村轻壮年都外出务工,而农村留守群体更器重三轮车的生产实用性,使得两轮摩托车的使用人群进一步分流。在一些陪嫁物品中有送摩托车传统的市场,现在改为送一辆三轮车和电动车的风气非常盛行。
    2、东西部市场销售反差大
    东西部地区由于存在经济上的发展差距,在摩托车消费的表现上差异也非常明显。从06年的市场情况看,东部地区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二次购车的群体逐渐增大,新购车用户数量不大。这主要是由于该地区经济发展较西部早、快,摩托车的饱有量相对较大。而在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起步晚一点,一次购买群体占的比重相对较大一些。从总的销售情况看,西部增长较快,东部销量增长平缓。
    3、国际市场对各摩托车企业的支撑
    06年让摩托车生产企业最欣慰的就是在国际市场上较好的销售表现,凭借在摩托车品质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同时摩托车的价格又与本田、雅马哈、铃木等世界摩托车“航母”的价格相比优势明显,出口首次出现出口金额增幅大大超过同期出口数量增幅,出口增加19.3%,金额增加36.6%,出口平均单价比同期增长了15.1%(而2005年单价下降15.3%)。使得在国内销售量只有部分品牌率有上升而整体下滑的情况下,很多品牌早就应该退出市场现今还在揣息生存。
    4、国内、国内和合资、合资之间的群体交叉竞争加剧
    虽然行业的品牌销售集中度越来越高,但是很多品牌包括一些一流品牌都感觉危机四起、如履薄冰,其市场也在不断丢失。品牌间的竞争从以前的三大板块之争发展到国内、国内和合资、合资之间的群体交叉竞争。从现象看竞争十分残酷,特别是随着如雅马哈、本田等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上战略的调整,与国内品牌间的竞争最为激烈。为了在市场上分得更多的份额,一些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品牌正在用竞争对手创造的竞争环境参与竞争。
   来源:慧聪网 2007-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