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摩托车行业亟须“破局”之路(上)

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12-01-18

( 2006年8月14日 )
中国摩托车行业亟须“破局”之路(上)
     中国的摩托车行业从表面来看是一派繁荣景象,产销数据连年攀高,但实际上处于一种“虚胖”状态,行业在发展中可谓困难重重、危机四伏。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既有自身的,也有外在的,既有表面的,也有深层的,从整个行业来讲亟须找到一条“破局”之路。2006年8月25日至27日,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广东省江门市人民政府、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摩托车分会和中国汽车工程协会摩托车分会共同组办“2006中国摩托车经济发展国际论坛”,就下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
    技术之困
    我国摩托车工业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1993年,我国摩托车产量达到353.6万辆,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首位。此后十年,我国摩托车行业发展迅猛,1997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2005年达到1776.7万辆,我国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摩托车生产和消费大国。目前,我国能生产15种排量、2000多个品种的摩托车,并且拥有强大的零部件配套体系,但技术可以说是我国摩托车行业“最深的痛”。虽然随着摩托车工业的发展,摩托车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其发展水平还无法与“世界摩托车大国”相称,这也是“世界摩托车大国”和“世界摩托车强国”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1.市场没有换来技术
      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摩托车企业便开始与日本摩托车企业合作,日本企业看重的是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而国内企业看重的则是日本企业的技术。但是多年之后,日本企业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我们国内企业却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国内摩托车企业的技术并没有跨越式地提高,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外方手中,结果是我国摩托车业大而不强。国内企业“市场换技术”的美好愿望最终以破灭告终。
      2.研发力量投入不足
      在“市场换技术”失败以后,国内许多新兴的企业利用国有大企业和合资合作企业已经形成的比较完整的配套体系,进行大批量仿制和组装摩托车,一些大企业虽然意识到自主研发的重要性,但由于受仿制和组装企业的冲击,投资难以收回,所以导致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最终使整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结果是国内摩托车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安全、环保、节能法规的不断加强,缺乏先进技术储备的我国的摩托车产业难免捉襟见肘。
      3.优化创新严重落后
      我国摩托车行业技术落后的同时,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一些大企业在质量控制方面做得还不错,但更多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并不能令人满意。低质必然导致低价,低质低价的国产摩托车虽然走出国门,但是只能进入低端市场,对中高档市场也只有望洋兴叹。
     由于技术的限制,我国的摩托车企业主要生产50~150ml的中小排量的摩托车,而200ml以上的中大排量摩托车由于技术含量高,大多数摩托车企业不敢问津。目前,国内外消费市场显示,消费者的需求正逐渐趋向个性化,市场需求的是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企业不仅能依靠原材料“组合”生产摩托车,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创新,另辟蹊径,达到产品更新换代,优化升级,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这种需求代表一种品质,一种享受。另外,摩托车的技术核心往往赋予摩托车许多人性化的内涵,比如个性化服务、特殊功能等。目前,国内大多数摩托车企业还不能适应这种形势,也就是说许多企业还缺乏长久生存下去的能力。(待续)
     来源:中国摩托车网 2006-8-2